528萬波斯大軍遠征希臘,數據真實?隨便拉出管事一個比劉邦強?
2023/07/07

西方古代戰爭以少勝多的案例,《希波戰爭》獨樹一幟。這場戰爭持續時間將近50年,最終松散的希臘城邦,竟戰勝了可以稱之為古代意義上的第一個帝國——波斯。

希羅多德的《歷史》中記載希臘和波斯戰斗人員相差6倍之多,既然如此,希臘真的如此之神能戰勝多于自己六倍的敵人?

這牽扯到一個歷史界爭議很大的問題:波斯人為何會被弱于自己數倍的希臘人打敗。帶著現在理性的觀點去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為《歷史》《亞歷山大遠征記》等波瀾壯闊的歷史史書蒙蔽認知。

500多萬人打仗,一天要吃多少糧食

溫泉關戰役中,波斯國王薛西斯傾國之力攻打希臘。歷史電影《斯巴達》中所描述的就是此戰役的一點,當時為了抵御波斯通過海域偷渡到后方的軍隊, 斯巴達統帥列奧尼達帶領300勇士抵御后方軍隊全軍覆沒,但為希臘戰役爭取了大量的準備時間。

希羅多德的《歷史》對希波戰爭中人數的記載非常的恐怖。薛西斯軍隊總數2641610人加上糧官、車馬役等隨軍人員,整個行軍人數的總數高達5283200人。

雖然作者已經將行軍人數盡量精準到百位數,但他還認為這樣的人數無法體現希波戰爭中,以少勝多的希臘軍的史詩性。

他認為除了這些必要的人員以外,軍隊還會帶領許多非戰斗人員,比如廚夫、侍從、奴隸、印度狗等等,這些無法統計的隨軍人員。

希羅多德對于戰爭的描述非常的詳盡,他能得出戰爭所需要的各個環節需要的人員,唯獨在數量上沒有統計精準。

如果按照500多萬人的規模來行軍作戰,首先在糧食問題上就會有很大的嫌疑。 《大唐秦王詞話》有言「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食是作戰的首要問題,士兵沒有力氣怎麼打仗?

姑且按照500萬人的規模,我們可以來統計一下所需的糧食供給。日常生活中,每個人可能一天消耗的糧食有1斤。

但戰時不同,所需的高于平時3倍的糧食消耗,因為大多數時候在行軍作戰。這還沒有算上糧食的損失,在運糧過程中,所有運糧人員也是需要消耗糧食的,加上很多時候會被敵軍截糧草、焚燒糧庫的意外成本。

綜合下來,將所有糧食成本都加到戰斗士兵頭上,那每個士兵在戰斗的時候算是有高于平時糧食消耗的5-6倍。也就是每個士兵一天消耗6斤糧食。

那我們可以粗略的計算得到,這500萬的軍隊,1500萬公斤的糧食。

而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載,波斯軍隊每日糧草消耗為110340麥斗(52. 3公斤每麥斗)。如果真的按照他這種方式計算的話,那每個士兵都是餓著肚子打仗的,又怎麼會打得過希臘士兵?

中國古代漢朝的國土面積為609萬平方公里,人口5800萬,糧食總產為216.8億公斤,日均生產1.03公斤口糧。而波希戰爭時期還在公元前500多年,生產力發展水平遠不抵中國漢朝時期,如果這場戰爭真的持續半個世紀,那整個國家早就滅亡了。

如果按照年糧食產量來估算,波斯當時的國土面積700萬平方公里,人口4900萬。就按照中國的漢朝糧食產量計算,那最終光軍糧一年就要消耗全國糧食的1/3。

其他的非戰斗人員全部都餓著肚子還要支持戰斗,真如此的話比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民眾還要好戰。

所以這場戰斗的人數是絕對有夸大成分,整個西亞、 中東總人口在一起都沒有500萬,這還沒算上婦女、孩子和嬰兒。

30萬人走巷子的場景,歷史上會不會發生

在《歷史》中,由于希臘海軍艦隊數量眾多,船員操縱熟練,并且占據有利地勢。波斯在這場薩拉米海戰中戰敗。

薛西斯作為波斯國王,害怕后路被堵,決定帶領大軍撤退,并留下軍隊駐守已經攻占的地區。把這個任務交給了馬鐸尼斯。

值得注意的是,在史書中,大將馬鐸尼斯統領了30萬留守大軍,也就是說這個將軍立馬變成了一個鎮長,而且是個移動的城鎮。

馬鐸尼斯在普拉提戰爭爆發之前,了解到斯巴達大軍即將到來。于是他帶著三十萬駐守軍隊,往北方普拉提草原行軍,中途路過西泰隆山。

西泰隆山途中有個隘口,叫德里西亞隘口。30萬人穿越一個隘口需要多長時間?也就是一個鎮的人分為縱隊,不列方陣,穿越一個狹窄的山谷溝道。

《戰爭藝術史》中描述過三萬人的軍隊列隊行軍,軍隊長度達23公里左右。那馬鐸尼斯這支30萬人得軍隊總長度可達230公里左右。

正常人平均步行速度是5公里每小時,一天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還不算上軍隊帶的輜重,可以行軍120公里。但《歷史》中記載,這支軍隊穿越隘口只用了一天時間,這支軍隊行動實屬迅速,只不過按照這樣的速度行軍到達戰場,士兵還有力氣作戰麼。

對比二戰時期,諾門罕戰役——日本

第23師團調集部隊趕往前線,由于車輛不夠用,而搭乘鐵路至海拉爾已結束。軍隊只能行至戰場。而此時距戰場有230公里路程。

由于攜帶輜重,行軍途中還有取水問題,大部分軍隊花費了6天時間才到達戰場。

姑且相信這支軍隊是行軍一天到達普拉提亞,而雅典至普拉提亞大概60公里。也即是說這支軍隊長度比兩地距離還要長,這確實是歷史上罕有。

要知道整個西方國家不同中國,他們沒有史官。對于歷史,記錄了都已經為后人提供很大的參考意義,更別說記錄準確。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從雅典行軍至普拉提亞一天可以,但薛西斯留給馬鐸尼斯的人數一定有問題。也就是說,這支軍隊不會有30萬人之眾。

在描寫外國的歷史典籍《劍橋古代史》、《夕陽世界軍事史》只是保守估計薛西斯留給馬鐸尼斯10萬人軍隊的規模,不相信會留下三十萬大軍留守希臘。

帶領10萬人打仗,西方人隨便拉出一個就是劉邦

帶10萬人打仗,相當于帶著一個縣的人和敵人作戰。 軍隊的大規模調配不是簡單的10萬個機器自動化運作。是10萬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的衣食住行需要解決;偶爾出現矛盾需要解決;還有后勤部隊的輜重管理等,都需要一個統帥耗費腦力。

《史記》中《淮陰侯列傳》記錄過韓信對劉邦的評價。韓信認為劉邦只能統領10萬軍隊作戰。不看那個年代有韓信這樣點兵多多益善的將領,還有項羽這樣帶多少兵都能大勝仗的將領,我們就可以知道帶領10萬人打仗有多厲害。

如果這樣看還不夠清楚10萬人有多難帶,我們可以看415年之后的合肥之戰。合肥之戰孫權帶領10萬軍隊攻打合肥,由于孫權實在沒有什麼軍事才能,10萬軍隊硬是被張遼800精兵追著打。

所以可以知道「多多益善」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軍事概念。 如果一個將領沒有良好的軍事素養,那麼他多帶一個兵不會讓軍隊變得更強,只會讓軍隊變得更弱。

因為其中包含的不只是帶兵打仗的能力,還涉及天文地理、化學物理、人員管理等知識,特別是人員管理,如果連管理都無法做好,那麼就算10萬之眾也只是散兵游勇。

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在西方歷史上是非常杰出的軍事天才。很多作品記錄他帶領數十萬軍隊打仗,但是這些都有疑義,他最多只能帶領10萬的軍隊打仗。

高加米拉會戰中,馬其頓與波斯傾盡全國之力作戰。但對于雙方作戰人數,不同時期、國家的歷史學家有不同看法。

迪奧多羅是古希臘歷史學家,他在《歷史叢書》中記載波斯大軍百萬之眾,包含步兵80萬、騎兵20萬;

庫提烏斯是羅馬歷史學家,他認為波斯步兵20萬、騎兵45000人;古希臘歷史學家阿里安,他在《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記錄波斯有100萬步兵、4萬騎兵。

當代的歷史學家到戰役地點進行考察也會發現,這些歷史學家的人數統計都不精準,而且大多都進行了夸大。他們認為波斯作戰軍隊不會超過10萬,估計馬其頓只有四萬軍隊。

特別是在騎兵作戰的數量上,有非常讓人覺得奇怪的地方。亞歷山大在高加米拉戰役中擁有7000左右騎兵,而波斯作為主動挑選平原戰場的一方,一定是有制勝的把握,也就是擁有比亞歷山大更多的騎兵,才會選擇平原作戰。

既然騎兵數量是亞歷山大軍隊的幾倍,又有有利地形,那是如何把仗打輸的?

為什麼古代動輒百萬人參戰,現在沒有了這樣的規模

波斯之所以會吃敗仗,不是因為亞歷山大軍隊多厲害,更多的是因為史書的記載是有誤。《亞歷山大遠征記》等一些典籍,其實是源自于 「圍著篝火講故事」這些故事記錄中。

其中的說法很多都不是客觀記載,更可以看做是一種故事。西方這樣的記錄并不單一,很多西方史詩都有待考究。

西方自古沒有歷史記錄的傳統。西方經典浮現最多的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像《荷馬史詩》《希羅多德歷史》《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等許多古希臘著作,西方人稱是阿拉伯典籍的濫觴,但在阿拉伯文獻中,確實沒有發現記載。

因此,這些典籍很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些人假托古人之名寫就。其實這種現象在每個國家都會有。胡適先生的《實用主義》中說過「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是為當代人服務的。文藝復興時期正是需要發揚新思想的時期,而新思想沒有權威性,只能借助于古代先賢或古代有名的人來傳播。

中國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就借助孔子指名,寫就《孔子改制考》。孔子作為沒落的貴族階層,一心想要復禮。但康有為的書中提及的孔子卻是改革的先鋒代表。所以改革家在思想輿論鋪墊前期,都會進行此操作。

再回到戰爭的記錄上,我們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從古至今,戰爭規模越來越小,參戰人數越來越少。

是什麼原因?除去人類文明進步,人文主義越來越盛行,戰斗中人命綜合成本越來越高這些因素意外。更大的原因是史書的記載越來越精細合理。

古代歷史學家科學條件有限,想要還原歷史事件非常困難。所以大多數時候,戰斗中人數都是通過估算完成。 但古代人寫歷史缺乏科學精神,更多的時候會將主觀意見和情感帶入歷史。

這樣雖然能產生讓人心潮澎湃的宏偉史詩,但卻一定程度上為還原史實的人增添了障礙。

《亞歷山大遠征記》中記載,為了夸大馬其頓軍隊的勇猛。故意將馬其頓軍隊數量寫少于波斯。

但在現代歷史學家研究中發現馬其頓與波斯戰斗,行軍距離和雙方軍隊占據的空間基本相同,在這種情況下,雙方軍隊的數量也是基本持平,甚至馬其頓還有比波斯更多的騎兵。

中國典籍中也會出現大規模戰爭事件,比如王翦率60萬大軍滅楚,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國40萬士卒。很多人就會產生疑惑,為什麼參戰人數會這麼多。

其實古代的軍隊編織和現代不一樣。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後來稱為《云夢秦簡》中記載了秦朝的軍隊編制,基本上舉國皆兵。

16歲到60歲均有服役士兵,作為貴族的仆人在主人參軍有也要隨軍。而後來軍隊建制一直變化,不會再出現像以前那種舉國皆兵的現象。

結語

對于古人的歷史典籍的不實記載,我們應該理解。古代人沒有科學思想,而且很多技術也不發達,對許多戰爭的渲染,帶有原始的神話色彩。

不過,歷史史實的考察可以交由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典籍中記載的遠不止歷史事件,其所傳達的更多的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民族情感、精神內核。

除此之外,不要死摳歷史事件的細節,因為史書編寫者更多的是向民眾傳達了大的歷史規律,讓我們以史為鑒。

就如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