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秦始皇歷時十余年以武力兼并六國,在公元前221年建立起大一統秦王朝。又十余年后,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秦始皇在最后一次東巡途中行至沙丘平台時,最終因病重不治消逝于歷史長河之中。
而他和歷代秦國先君,以及數以萬計老秦人付諸努力,歷經數世,近兩百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秦王朝卻因秦二世胡亥和趙高實行苛政而導致爆發天下大亂,迅速走上了末路。在秦始皇病逝僅僅不到三年的時間,秦王朝就被反秦浪潮中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反秦隊伍推翻滅亡。
紫陌個人認為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甚至可以說根本不可能。有秦始皇和一眾開國重臣坐鎮的情況下,即便因為一些原因而導致秦朝的統治開始崩潰,天下也沒有人敢于和秦始皇和他建立起來的秦朝對抗。
秦始皇在位時,劉邦根本不敢率眾對抗秦始皇和秦廷,只會老老實實在秦朝治下的泗水郡沛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泗水亭長,盡心盡力為秦朝掌管好十里一亭的治安警衛,亭里民事,兼管亭中旅客停留,以及對兵、勞等雜役滿期之人的充任事務。
等秦始皇又在位十年后,和秦始皇年紀相近的劉邦也已步入老年,這時即便天下進入動蕩大亂之際,劉邦的精力和較為年邁的身體也無法支撐他進行長途跋涉,風餐露宿地抗秦、反秦。也會因此錯過時勢而無法功成名就,繼秦朝之后建立漢朝。
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且已年邁變成老翁的劉邦也不會被刻錄于史料之中,最終只會默默無聞化作泗水郡沛縣境內的一抔黃土。而他生前前往秦都咸陽服徭役時,在遠處看到秦始皇有感而發長嘆一聲所說:「大丈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也只能成為憧憬,且無人知曉他心中的這個期望。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史記》
項羽雖然在秦始皇巡游天下行至會稽郡,渡過浙江時遠遠觀看時說了一句:「我可以取代他!」的豪言壯語,但這不過是項羽年輕氣盛,尚還不懂為人處世,為爭強好勝所說的一句戲言。而他叔父項梁也趕緊阻攔項羽不要禍出口出,否則項氏一族就要被滅族。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記》
要知道楚國滅亡,秦朝建立后,楚國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就一直在吳中地區結交豪杰,積蓄力量,為的就是將來等待時機,做抗秦、反秦的準備。但頗具威望,沉穩冷靜的項梁在秦始皇在位時都不敢有絲毫反抗之心。
以此可見秦始皇之威嚴,只要他在位一日,便可鎮-壓八荒,威震四海。項梁這等名將之后,貴族之人都不敢暴露一絲反抗之心,何況劉邦只是一介庶民,最大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即便秦始皇去世,只要天下沒有陷入動-亂,劉邦也不敢有任何抗秦之心。
當然不同于庶民的劉邦,項梁、項羽這種六國貴族后裔一時之間是無法忘記國仇家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淡化秦滅六國時造成的仇怨,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后裔便會等待時機反抗秦朝。不過在秦始皇在位時,他們不敢流露出這些想法,而且也不可能成功。
畢竟秦始皇是一位雄主,不會像其子秦二世胡亥那樣將反秦勢力當成是「關東盜賊」,坐視他們做大做強。以秦始皇的性格,一旦某地出現反秦勢力,必然會迅速以雷霆之勢平定叛亂,主謀處以極刑,誅滅三族,以儆效尤。
并且秦始皇若是健在,如蒙恬、蒙毅、李斯、馮去疾、馮劫這些開國功臣也不會被秦二世和趙高殘害,有這些文武能臣坐鎮,秦朝也能正常運轉,即便秦始皇不出面,他們也能迅速解決局部地區出現的反秦勢力,將他們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
項梁、項羽這些六國貴族后裔見此也會感到極大的震懾,更加不敢反抗秦朝。只有等秦始皇和一眾開國重臣離開人世,再加上一些契機的發生,比如秦二世和趙高實行苛政,導致官逼-民反,天下動-亂等,他們或許才敢借勢起兵反秦。
不過秦始皇若是早日立下太子,做好安排,也不至于會發生沙丘之變,以及后續的一系列變動。如果秦始皇的長公子扶蘇能順利繼承帝位,成為秦二世,比扶蘇寬仁的性格,以及政-治遠見,必然會實行仁政,盡收民心,天下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也就沒人會反秦。
即便有個別情況發生,在沒有廣大民眾支持的情況下,也難以形成規模,對秦朝的統治構成威脅。而且扶蘇也不會置之不理,如果項羽、劉邦依然還起兵反秦,那麼結果最終只會淪為階下囚,牽連家族,身死族滅。
這也是秦始皇給扶蘇留下的一道王牌,或許秦始皇在位時期確實存在一些苛政,以及大規模征發軍役、勞役,導致天下百姓的生活過得不是太好,不怎麼得民心。但這樣也才能讓扶蘇的仁政一定能收攏民心,從而鞏固秦朝的統治,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晚年貶謫賢臣,目的就是為了給太子鋪路,是一樣的道理。
話說兩頭,秦始皇如果能多活十年,大澤鄉起義就不會發生,項羽、劉邦等人壓根就沒有起兵反秦的機會。
秦朝迅速滅亡的導火索是秦始皇病逝沙丘后發生的沙丘之變,之后秦二世胡亥為了保住帝位,在趙高的建議攛掇下,對所有兄弟姐妹和秦始皇時期的大臣展開了大清洗,為此在一大批文武能臣遇害后,導致秦朝統治機構的性能大幅下降。
再加上秦二世和趙高行政更加苛暴,百姓的賦稅、徭役等越發沉重,將暴-政推向了頂峰,導致負擔日益沉重的百姓,隨著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最終秦朝除了關中地區之外,各地都爆發了反秦浪潮,天下陷入大亂,進入了秦末亂世。
然而秦二世胡亥在趙高幾番粉飾天下太平的謊言下,將陳勝、吳廣之人認定為是關東盜賊,為此便沒有及時發病平叛,從而導致反秦勢力的規模迅速壯大,一路攻城略地,竟然都逼近了秦都咸陽,接著項梁、項羽叔侄二人在楚地會稽郡吳中起兵反秦,因放跑刑徒勞役而落草為寇的劉邦在楚地泗水郡沛縣率眾反秦。
因此陳勝、吳廣發動的大澤鄉起義可謂是秦朝滅亡的轉折點。之后項羽、劉邦才趁勢率眾起兵反秦。如果沒有大澤鄉起義這個契機,項梁、項羽叔侄二人和走投無路的劉邦就沒有反秦的機會,也不敢反秦,而秦始皇若還在位,大澤鄉起義根本就不會發生。
秦始皇在位情況下,暫且不說陳勝、吳廣等人不敢反秦,就秦朝當時的法令制度而言,也不至于導致大澤鄉起義的發生。
陳勝、吳廣之所以發動大澤鄉起義的關鍵原因是他們一行九百余人前往北方漁陽戍邊途中,行至大澤鄉時遇到了暴雨天氣,導致道路不通,不能按規定期限到達。而延誤期限根據當時的法令會被處以死刑。
「失期,法皆斬。」《史記》
陳勝、吳廣兩人因此商議說道:「逃跑是死,起義干一番事業也是死,同樣是死,倒不如為了后者而死」。于是有了那句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勝和吳廣率領一行九百余人的戍邊軍役在大澤鄉發動了起義。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睡虎地秦律竹簡·徭律》
但根據從湖北云夢縣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記載,朝廷征發軍、勞役,延誤規定期限三五天不過是被訓罵一頓,超過五天罰做一個盾牌,超過十天是一副鎧甲,即便因耽擱沒去也不過只是罰兩幅鎧甲,并不會處以死刑。遇到下雨等特殊情況,也可以暫停此次征發任務。
按照這種法令規定,陳勝、吳廣等一行人即便無法按時到達漁陽進行戌邊,最多不過是罰兩副鎧甲,而且因為下大雨的原因,此次征發任務也會暫停或免除。那麼兩人為何還要冒著身死族滅的風險去發動反秦起義呢?
原因是秦二世時期重新修訂了法令。秦二世在沙丘之變繼承帝位后就想長久享樂,但趙高卻在此時進讒言,表示先帝其他兒子和任命的大臣對沙丘密謀持懷疑態度,心中怨恨不服,恐怕會聯合起來發動變故。
「趙高曰:「嚴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誅,至收族,滅大臣而遠骨肉;盡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親信者近之。二世然高之言,乃更為法律。」《史記》
接著趙高建議采用嚴酷的法律和苛刻的刑罰手段,將違反法令之人和牽連之人全部處以死刑,直至滅族,再改用親信之人,這樣便能高枕無憂,盡情享樂了。秦二世認為趙高之言是對的,便下令重新修訂了法令,并將此事交給趙高處理。
「法令誅罰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眾。」《史記》
之后秦始皇的其余公子公主和他任命的文武大臣先后被趙高審訊法辦替換,而且趙高逐漸掌握實權后,秦朝的法令刑罰越發殘酷,就連滿朝文武百官都人人自危,恐懼不安,何況是底層的普通百姓,這也導致很多人想要反叛秦朝。而陳勝、吳廣也因秦二世時期重新修訂的殘酷法令而被迫發動了大澤鄉起義。
如果秦始皇尚還在位,秦朝的法令很大可能不會被重新修訂,即便有所改動,也不會像其子胡亥在位時修訂的那般殘酷,而陳勝、吳廣也就不會因為法令殘酷的原因發動起義反秦。秦朝還會像往常一樣正常運轉,項羽、劉邦等人也無法借勢反秦。
從《睡虎地秦律竹簡·徭律》記載來看,秦始皇在位時期的行政并不苛暴,而且還很人性化,延誤期限不過言語教育一番,最多也就是罰做鎧甲,遇到特殊情況甚至還可以免除此次征役。
就算秦始皇時期的百姓生活過得并沒有多好,但還遠沒到官逼-民反的地步。即便項羽、劉邦想要反秦,沒有廣大百姓的支持,最終也可能成功,而他們也會淪為秦始皇的階下囚,被處以極刑,牽連家族,當成典范,以儆效尤。
其次秦始皇在位時期,以秦朝當時強大的武力也足以平定秦二世時期天下各地發生的反秦浪潮。畢竟在秦始皇還未統一六國前,秦國在戰國末期的格局和秦末天下大亂后的格局也并無多少差距,秦國占有關中地區,六國在關東,秦始皇能統一六國,平定六國故地的叛亂也不是什麼難事,無非是時間問題。
「收天下兵,聚之咸陽。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壞城郭,決通堤防。」《史記》
而且秦始皇統一六國就下令盡收天下之兵聚于秦都咸陽,還將天下十二萬富豪遷到咸陽居住,之后又下令拆毀六國各地城墻和沿河堤防,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消除一切可能出現的割據叛亂。
可以說秦都咸陽掌握著數不盡的軍械糧草和天下財富,即便各地出現叛亂,在缺少兵器、糧草,財富的情況下,也無法長久支撐進行抗秦活動。加上各地城墻等防御工事被拆除,面對秦始皇戰力強大的秦軍平叛征伐,反秦勢力無城據守,最終只會迅速節節潰敗,歸于穩定。
如果秦始皇健在,以秦朝大一統后的強大實力,任何叛亂都不足以威脅到秦朝的統治,天下也沒有人敢于和秦始皇對抗。秦始皇去世后,長公子扶蘇能夠繼位的話,秦朝也依然能夠延續。即便是胡亥做了秦二世,只要秦始皇時期如蒙恬、蒙毅、馮去疾等開國重臣沒有遭到趙高殘害清洗,統治機構能正常運轉的話,秦朝也不至于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