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古往今來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圣地,甭管是歷史愛好者還是修仙迷,都會不約而同的說出同一個地方:泰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一首《望岳》,寥寥十字便將泰山的高大巍峨描寫了出來,可見泰山的雄偉磅礴。
但泰山的特殊不僅僅是來自于它的高大雄偉,還源于它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的文化象征。
(泰山)
傳說上古時期的三皇五帝,都在泰山舉行過祭天儀式,將這里視作聯通上蒼神明的圣地。而后世的古人更是認為:泰山安,四海皆安。
到了秦王朝,千古一帝王秦始皇東巡至此,在這里舉行了「受命于天」的封禪大典,從此開辟了歷代皇帝封禪泰山的先河,真正讓泰山成為了代表國家統一、天授皇權的圣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底蘊深厚、政治地位極高的圣地,卻在僅僅歷經六帝封禪之后,便再也沒有舉行過任何一場正式的封禪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秦始皇 泰山封禪)
雖說只要是個皇帝,都會聲稱自己的地位是天命所歸、名正言順,但作為史官筆下重點記錄的主角,皇帝的形象可不是自己說了算,只有他做的事,才能證明自己有沒有資格被萬世稱頌。
而有了秦始皇的身先表率,在泰山封禪更是成為了明君的專屬儀式,雖說始皇嬴政的兒子秦二世也「跟風」在泰山舉行了封禪,但這一點不影響后世的人們如此認為。
(秦始皇泰山封禪)
正因如此,秦朝之后,那些登基的帝王們都比較有自覺性,有大功績、大成就的可以大大方方前往泰山進行封禪,例如來了五次的漢武帝劉徹。
而沒什麼作為的,頂多就是去泰山上祭下天,刻點字,表示自己當過皇帝,來過泰山,例如漢安帝劉祜。
就是在這個默認的規則下,泰山前后成為了各代杰出皇帝的打卡點,他們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帝、唐高宗以及唐玄宗。
前面三位的功績自不必多說,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統一文字與貨幣,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開疆拓土,主張修筑了萬里長城,之后修筑靈渠,成功溝通長江、珠江水系。
(秦始皇)
以上功績隨便拿一個出來,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壯舉,簡直是 開百世之先河,觀后世無來者。
而漢武帝、漢光帝同樣功績輝煌,都是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治國有方的明君。
剩下最有爭議的應該是唐高宗李治和唐玄宗李隆基這兩位了。
(唐高宗李治)
不少人受影視劇和一些歷史雜談的影響,認為李治是個昏君,沒什麼太大的建樹,李隆基更是因為一個楊貴妃和晚唐的安史之亂被批得一無是處。
但是真實的歷史上,被武則天搶盡風頭的李治并非一個無能之輩,相反的,他在位期間,早年擅用賢臣治國,見識卓越,在他持政期間的唐朝,被人稱贊「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除「文治」之外,唐高宗李治在「武功」方面也算是頗有建樹,他先后西滅突厥(657年),東征百濟(660年)、高句麗(668年),數戰數勝,一度使唐朝版圖達到最大。
(唐高宗李治 畫像)
這樣的成績,若是放到清朝時期,怎麼都要被吹上天,只可惜李治生在那個萬國來朝的唐朝盛世,還有自己那功蓋千秋的親爹李世民在前,這一對比之下,自然就顯得不那麼耀眼了。但實打實的說,他去泰山封禪,也是有那個底氣和資本的。
至于唐朝最富爭議的皇帝李隆基,除開晚年的各種騷操作,青壯年時期的他還是很有手段和雄心的,不僅一手「唐隆政變」頗得李世民「真傳」,上位之后的各項政策更是將氣數將盡的唐朝推向了極勝,也即后世稱頌不已的「開元盛世」。
就憑這一點,李隆基也當得起泰山封禪之舉。
(萬國來朝)
所以說,這先后五位在泰山封禪的皇帝都不是什麼小角色,個個要政績有政績,要財力有財力,站在泰山之巔向上蒼表露功績時完全可以做到豪情萬丈、自信滿滿,天下的百姓也都心悅誠服,對勞民傷財的封禪儀式沒什麼抱怨。
然而,事情壞就壞在了第六位封禪者。
如果說前面五位是實至名歸、順應大勢的話,第六位泰山封禪的皇帝就是徒有虛名、反其道而行之,憑借一己之力將歷史底蘊悠久的封禪儀式變成了笑話,讓千年的圣地泰山徹底跌下了神壇。
而這個被后世無數人唾棄和不恥的皇帝,便是宋真宗趙恒。
(宋真宗趙恒 畫像)
關于宋真宗在泰山封禪這件事,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個笑話: 要不是宋真宗上泰山整了這個封禪的活,現在的泰山上估計全是乾隆蓋的章。
這簡簡單單一句話,直接把宋真宗趙恒封禪這件事的影響通俗易懂的表達出來了。
所以,宋真宗到底是干了什麼,才會讓乾隆這樣的旅游「打卡狂人」都不屑再去泰山了呢?
說起來,宋真宗受的這些嫌棄和嘲笑還真是一點都不冤。作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恒即位之初也算是頗有成就,先是大力整頓貪官污吏,然后又大抓經濟發展,將北宋的經濟搞到了世界前列,史稱「咸平之治」。
(咸平之治下的繁榮景象)
按照這個劇本,再參考前面的唐高宗、唐玄宗等人,正常情況下宋真宗接下來就該開疆拓土,大搞「武功了」。
然而這是宋朝,一個重文抑武的朝代,一個空有經濟卻不斷被金遼輪換著欺負的朝代,一個奸臣當道、英雄冤死的朝代。
所以理所應當的,宋真宗拉垮就是拉垮在了抗擊外敵這上面,即使他在這方面本該是勝者。
其實一開始,趙恒是完全有底氣也有實力改變整個大宋的命運的。國家經濟繁榮,手下武將尚未沒落,捏的一手好牌,只要他想,完全可以把當時的遼國打得落花流水。
(寇準)
但他偏不,即使有手下大將寇準的堅持和力諫,鼓起勇氣來了一次御駕親征,并且獲得了一場大勝,也還是沒有打消他骨子里的懦弱和膽怯。
試問,有哪個皇帝會在親自見證了己方的優勢和大勝之后還感到害怕的?
不用懷疑,宋真宗趙恒就是那個千古「奇人」。明明打了勝仗,優勢在我,他卻因為親征戰場而對遼人心生恐懼,進而在本該乘勢追擊的情況下,選擇了和談這張爛到不能再爛的牌,與遼人簽下澶淵之盟,開創了以輸歲幣求茍安的惡例。
(檀淵之盟)
這簡直是千古奇恥!但是宋真宗的腦回路就是不一樣,他不但不認為自己干了蠢事,反而還有些沾沾自喜,覺得自己保住了面子還保住了江山,簡直是一代明君,這等功績,不去泰山封個禪以表天地,簡直都對不起他自己。
于是他就去了,大張旗鼓,大搞排場,期間修建行宮無數,勞民傷財,極盡奢華,搞得老百姓叫苦不迭。但宋真宗可不在乎,誰讓他有咸平之治,他有錢。
(宋真宗泰山封禪)
也就是這一次聲勢浩大的封禪,讓宋真宗趙恒徹底迷上了這件事,一次不夠, 他還要來第二次、第三次……而且次次都要以最高標準,要彰顯他北宋雄厚的財力,以及僅他自己可見的偉大功績。
久而久之,百姓怨聲載道,朝堂混亂不休,社會的矛盾愈發激化,北方的外族更加肆無忌憚,可謂是內憂外患,民不聊生。
就這樣,宋真宗趙恒最拿得出手的一張好牌「咸平之治」,也被他徹底搞臭了,而宋朝就此不斷走向下坡路,淪為了外族砧板上一塊待割的肥肉。原本神圣莊嚴的泰山封禪也成為了一個笑話,不再為后人重視和效仿。
(泰山)
在宋真宗的一系列迷惑操作之后,后世的皇帝對泰山封禪這件事避如蛇蝎,生怕效仿之后自己會被打上和趙恒一樣的昏君標簽。于是泰山的政治地位逐漸沒落,就算有功績突出的皇帝想要封禪,也都會避開泰山,選擇其他名山。
除了宋真宗的原因之外,封禪大典本身高昂的財力、物力、人力花費也是一道門檻,后續的歷朝歷代不管如何繁盛,也再難有漢唐時期的輝煌,想要來一場名正言順又規格標準的封禪大典,對真正體察民生疾苦的明君來說也不是必要的了。
(泰山封禪大典 現代舞台還原)
這個因素在宋真宗封禪之前就存在,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便是因為不愿勞民傷財而放棄了數次被提上議程的泰山封禪大典。
所以強如朱元璋那樣的皇帝,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也沒有舉行封禪儀式,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歷史上的地位。
元清之后,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泰山的文化象征又進一步被弱化,除卻它本身的歷史意義和壯麗的景色外,再難與封禪之類的儀式掛上聯系。
(五岳獨尊:泰山)
不過作為五岳之首,承載了無數歷史文化底蘊的泰山雖然在時代的車輪下不斷改換著地位,封禪的儀式也成為了過去式,但到了今天,它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依然擁有無可取代的文化象征意義,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一座大山。
莫金山. 「歷代泰山封禪綜述.」 青海社會科學 4(1989):4.
「說」泰山封禪「.」 德州學院學報 22.3(2006):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