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總會有客人趕路的情形,而大多數的意外情節都被設置在主角們到客棧中打尖吃飯之時。若是豪氣干云的主角,那必然是酒菜點滿滿一桌子,又或是前來吃飯的官老爺,總是不問價就點菜。
這些人在吃完飯之后,一般來說也不問多少錢。走的時候要麼掏出一錠銀子,要麼拿出一堆散碎銀兩,扔在柜台上之后就瀟灑離去。此時的賬房只管埋頭算賬,店小二也只呼一聲客官走好。
至于找錢算賬,幾乎很少出現。為什麼古人在吃完飯之后放下碎銀子就甩手走人呢?店小二既不清點、也不進行阻攔,那這賬是怎麼算的? 不可能每個人拿出的銀子都那麼精確吧?況且古代冶煉技術不佳,哪里會有成色很足的銀子呢?
銀子和黃金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硬通貨,這兩樣東西比各個朝代的貨幣價值更大,因為這兩類是無論如何都可以流通的。黃金畢竟不多,因此更為常見的是銀子,這一貨幣方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
銀子流通在古代社會之時,主要以三種方式存在——和鏟子一樣的銀布幣、鑄成的銀幣以及更為普遍的銀元寶,銀元寶也是通常所說的錠銀。唐、宋等繁榮時期,一千文錢的價值才比得上一兩銀子。
在宋朝中期,只需一兩銀子就可以買到兩百斤糧食,如今糧食的平均價格應該是三塊錢,如此換算下來,我們的六百塊錢才值一兩銀子。 當然,糧食品質等因素波動太大,這種換算方式是不科學的,但是還是能讓我們了解一下銀子的價值。
雖然銀子也是古代的法定貨幣,但是平時老百姓們最常用的貨幣還是銅錢。一般老百姓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拿出一兩銀子去買東西,尋常家庭的日常開銷用不了那麼多錢,有些人一年都用不了。因此我們不能被影視劇瞇了眼睛,很多時候只是藝術夸張而已。
宋朝時期,人們習慣將一千枚銅錢串成一串,叫做一貫,「家財萬貫」用來形容人有錢,那是多有錢呢?一貫銅錢的市場價值是一兩銀子,那家財萬貫就是一萬兩了,雖然不是特別有錢,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說就夠有錢了。
我們說過一般的支付形式都是銅錢,但是銀子在市場上還是非常常用的。只不過一般人用銀子支付也是拿碎銀子,不會有人招搖過市直接拿一個大元寶去買東西。除了碎銀子之外,銀錠也是常用的支付貨幣。
銀錠和碎銀子有何區別?碎銀子顧名思義就是破碎不規則、不成型的小銀子,而銀錠是有規定重量的,一般來說有五十兩、二十五兩和六兩銀子這三個等級的銀錠重量。
雖然聽起來銀錠比元寶省心多了,但是一個五十兩的銀錠,購買力已經是成千上萬了,因此也是不常用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比較富有的「工薪階層」,下館子吃個飯也是用碎銀子付錢,要是不請客吃碗面,那就只能用銅錢了,否則太麻煩了。
古代和現代社會相同的一點是,所有的官方流通貨幣,全部是掌控在國家手中的。 比如當時通行的銀元寶,全部由政府部門負責監督和制造,只不過流通到市場上之后,銀子就變成了碎銀子。
其實銀元寶最初流通到市場上的時候是完整的一塊,但是這種銀子的形態,價值太高,一般人也用不起,所以在市場上流行的一般都是被剪碎了的銀子。大多數人在出門花錢之前也會打一個提前量,想想自己要買什麼東西,然后計算好價錢。
每個家庭中幾乎都有一個用來稱銀子的天平,他們將符合數量的銀子稱好剪碎之后,就裝到荷包里面出門進行花銷。只不過我們從古裝電視劇中可以看出,大多數人在吃完飯結賬的時候,這種會掏出一把碎銀子,也不清點數量,直接交到店小二的手里。
按照我們之前對銀子價值的估計,其實一把碎銀子的市場價格,是遠遠高于那一頓飯的。 真實歷史上很少有這種情況的出現,就算有人付錢這麼爽快,那店小二根本不會管。
因為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堆碎銀子的價格遠遠超出了這頓飯的價錢,店小二又怎麼會難為客人攔著人家不讓出門呢?這是店里賺了,而不是賠了,高興還來不及呢!
這只是我們需要考慮的第一個因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銀子的成色問題。官府所制造的銀子不可能一直在市場當中以其原本的形態流通,大多數情況都被剪成了碎銀子,并且其中還混雜了其他成色不好的銅和鐵等成分。
因為很多人被找過很多次錢之后,銀子就會變得很小,用起來也不方便,只能把碎銀子同其他的成分混合在一起,重新熔煉,制成比較大一點的銀塊來使用。 飯館老闆當然會考慮這個問題。
不過具體情況還是要具體對待,如果某一個客人掏出的銀子,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這頓飯原本的價值,那麼老闆還是不會管。因為銀子的成色再不好,數量上已經具有碾壓的優勢了,價值肯定夠了。店小二也不會自討沒趣。
萬一看不出來,當時的人們也有自己的土辦法,這個在影視劇當中也有所體現,大多數人會教銀子或金子用牙齒咬一下。如果比一般的金屬要軟,就說明銀子的成色很足,也就不存在需要擔心的問題了。
另外如果不趕時間,其實大多數的店鋪當中都會有專門用來稱銀子的工具,并不是影視劇中所表演的那樣,直接把銀子拿出來付錢,然后了事。
除了銅錢和紙幣,古代貨幣的流通價格其實是非常模糊的,沒有我們現在這樣精確。開飯店的人,大多數都是迎來送往的,情商極高的生意人,他們也不會因為一點點碎銀子就惹惱回頭客,只要價格差不多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