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兩漢國祚定下之時,各朝各代都有一個來自于北方的敵人,漢朝時的匈奴,十六國更有五胡亂華之災,平定五胡之后,突厥又在隋唐時期猖獗一時。
乃至后續的契丹、女真、蒙古更是建國立業問鼎天下,但這些民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來自草原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游獵還原圖)
草原地廣人稀,更兼上高寒干旱的氣候,使得要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無不體質強悍。且要想能馴服烈馬牲畜,更讓他們能騎善射,剽悍異常。
擁有極高的武力,卻缺少生活生產財產,使得歷史上的草原部族武裝起來,向中原富庶之地掠奪不斷,這也是歷朝歷代在北方都有心腹大患的根本原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鐵血王朝大明的一生之敵——瓦剌,擊敗經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大明王朝,成為了 歷史中一匹突然殺出的「黑馬」。
(明仁宗)
瓦剌是一個延續流長的民族,自唐朝時期便有所記載,他們自稱衛拉特。各朝各代對他們的稱呼也都根據音譯而各有不同,但瓦剌也確實是屬于西部蒙古族群之一的游牧集團。
歷史上的蒙古高原,基本上都由東西兩個部分組成,以東的東部蒙古被稱為「草原百姓」,以西就是以瓦剌為主的西部蒙古,他們被稱為「林中百姓」,瓦剌的本意也是「森林之民」或「鄰近者」的意思。
(林中百姓和草原百姓)
但在他們的語言和地域上,都與我們傳統觀念里的蒙古有不少的差距,他們自稱衛拉特人,說衛拉特語。也是居于西域北部,以準噶爾盆地為中心的天山北方主要人群。在1640年9月制定的《蒙古—衛拉特法典》中,就稱雙方為「蒙古和衛拉特」。
在元朝之前,瓦剌與蒙古甚至是互不統屬沒有關聯的兩個部族。但隨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瓦剌臣服于大蒙古國的威勢下。隨著世代的聯姻通婚,元朝時代的瓦剌已然是蒙古的從屬部族,因此瓦剌也是廣義上的蒙古。
而這樣的從屬關系,讓瓦剌在元廷北遷覆滅后,仍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被視作「元廷余孽」。
(明朝初期局勢分布圖)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瓦剌通過各種內部斗爭,逐漸吞并了元朝中的各個勢力,自身的力量愈發膨脹,元廷北遷后,瓦剌因勢力范圍不在中原南方,從而保存了大量實力。而北元在明朝的打擊下逐漸分離,成為了瓦剌、韃靼和兀良哈三個互不統屬的游牧集團。
(明朝中前期局勢圖)
南方大明王朝的強大實力,又讓瓦剌和兀良哈選擇依附,以此繼續保存實力。自此明朝北方便僅剩韃靼這一個強敵,為平定北方,明成祖朱棣先是遣使和談無果,隨后五次征討蒙古,但都沒能夠征服蒙古這片土地。
而瓦剌卻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逐漸的脫穎而出。明初時,瓦剌趁著韃靼與明廷的戰爭在夾縫中窺得良機,瓦剌一面結好明廷貢馬請封,另一面積極的與東部蒙古貴族繼續進行斗爭,奠定了瓦剌興起的基礎。
在瓦剌的崛起中也有一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
(影視劇中的脫歡形象)
公元1410、1414年,韃靼部、瓦剌部先后因為對明朝的不臣之心,被明成祖朱棣親征擊敗。瓦剌部首領脫歡明白,要想對抗明朝這個龐然大物,就必須要先行完成統一。
于是在公元1434年,脫歡率軍攻殺韃靼部的蒙古大汗,隨后更是化身草原版曹孟德,擁立了有著蒙古黃金血統的元室后裔脫脫不花為大汗。自任為丞相的他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順利的將瓦剌各部與東蒙古中的韃靼和兀良哈整合,虎踞北方。
脫歡去世之后,他的兒子也先更是野心勃勃的繼承父親霸業,自稱太師淮王,瓦剌的實力也在其運作下被推向了巔峰。
(也先影視形象)
比起他的父親,也先更加具有軍事與政治頭腦。
脫歡這個「草原曹丞相」在位時,只是以聯姻的方式擴大瓦剌對東蒙古的影響,并且不斷的蠶食明朝邊界。而在蒙古史料《蒙古源流》記載中,也先殺蒙郭勒津之蒙克拜統帥各部,隨后兵發中原的明朝。
(影視劇中的也先形象)
公元1449年,也先以明朝拒絕貿易之名進攻明朝,在蒙古騎兵的攻掠下,明朝腹地大同告急。明英宗朱祁鎮好大喜功,又在宦官王振的讒言煽動下,于土木堡親征和也先部隊交戰。
朱祁鎮很明顯沒有繼承其父兄祖輩的英武,土木堡之戰中明軍指揮混亂,先是盲目主動出擊后又班師,被也先指揮的蒙古軍隊夾擊大敗。
俘獲了明英宗的也先第一時間選擇擴大戰果,一路乘勝追擊準備侵占北京。
(明英宗被俘)
但明朝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壁清野,北京軍民一心拼死進行北京保衛戰。也先進圍北京企圖逼迫明廷簽訂城下之盟的意圖,在傷亡慘重、兵士厭戰,后方也矛盾重重中破滅。
北京之圍在也先退兵之后,明朝得以保存。也先先是以俘獲的明英宗為資本和明朝進行談判,而明朝則是另立新帝以強硬回對,后試圖以嫁妹與明朝和親也被拒。最終無奈,被迫于1450年將明英宗送還。
送還明英宗后雙方重新恢復了正常通貢互市關系,而也先所率領的瓦剌卻沒能享受到戰果。
(于謙 影視形象)
其父脫歡「挾天子以令諸侯」整合的蒙古并不是鐵板一塊,蒙古大汗脫脫不花名義上雖然是大汗,但實際權力卻被也先操控。這樣的君臣關系必然不可能和睦,在也先圍攻北京不下時,使得這個矛盾不斷激化。
與明朝和好后,內部矛盾儼然到達了極點。掌控大權的也先覬覦汗位,讓脫脫不花立也先姐姐生的兒子為太子,而不甘做傀儡的脫脫不花另立他子為太子,直接引爆了兩人的矛盾。
雙方的戰爭一觸即發,脫脫不花最初與弟弟阿噶巴爾濟聯兵,與也先實力相當難分勝負,但也先通過離間計籠絡了阿噶巴爾濟,擊敗了脫脫不花。
(瓦剌)
隨后脫脫不花被也先部屬擒殺,大局既定,也先誘殺阿噶巴爾濟,史料記載:「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
清理了內部矛盾,又與明朝解決了邊境貿易問題,此時的也先威勢權力達到了空前強大的程度。 也先自然而然的走上了稱孤道寡的道路,自稱「天圣大可汗」建號「添元」,這也就是所謂的瓦剌帝國。
瓦剌帝國建立后就開始了瘋狂的擴張,統一東西蒙古的帝國,勢力所及西起西亞,東接黑山白水,北連西伯利亞,南臨明邊。一時間「漠北東西大地,無敢與之抗者」,形成了一個空前龐大的游牧帝國。
(瓦剌帝國勢力圖)
帝國的強大讓也先失去了往日的判斷力,他迫切的想要進一步確定自己的權力合法性,從他的建號「添元」不難看出,借助元朝的名義進行統治,無疑是確保自身皇位合法的不二法門。
于是從即位時,也先便致書明廷說自己掌有傳國玉璽,并想要用財物換取元朝皇帝諸如袞服、金碗、儀仗等御用之物。
明朝向來視傳國玉璽為死穴,早在朱元璋建國之時,便為了傳國玉璽連已經攻占的土地都可以舍棄,而也先卻堂而皇之的告訴明廷自己掌握傳國玉璽要登基為元朝皇帝,明廷自然不會承認,在回書中也只稱也先為瓦剌可汗。
(也先畫像)
被拒絕的也先還不怎麼在意,他甚至認為明廷只是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掌握玉璽的他已然在傳統封建制度中占據了絕對的合法性。所以他雖然感到遺憾沒有能得到御用之物,但隨后便將精力放在擴張帝國勢力上。
而就經濟學而言,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經濟基礎,完全撐不起一個龐大帝國特別是人口暴漲后的時期。
也先雖然短暫的統一了蒙古高原,建立起了一個橫貫東西的龐大帝國,但隨著明朝切斷與北方的聯系,瓦剌帝國很快就進入極其困難的境地中。
(瓦剌)
從歷史的教訓上不難看出,古代任何一個占據草原的政權最后無不是往南發展,比如成功的元朝與滿清,乃至之前的遼、金。可惜也先并沒有那樣的遠見,失去明朝支持的他內憂外患,在位僅三年被下屬謀害。
也先死后,他的威勢并不能像始皇那樣余威震于殊俗,瓦剌逐漸衰弱。兩個兒子分裂為杜爾伯特部和準噶爾部,在清朝時又分出了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橫極一時的瓦剌帝國解體為四個部眾。
(民族融合會晤圖)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四部中準噶爾部脫穎而出,于康熙年間在噶爾丹的帶領下反攻滿清,意圖逐鹿中原。 但後來被平定,噶爾丹被殺,準噶爾汗國也在清廷連年的運作下滅亡。瓦剌最后的血脈,蒙古族十七世紀以來的爭霸斗爭以失敗告終。
縱觀瓦剌的歷史,從附庸小族到逐鹿天下,後來盛極一時橫貫東西,但又像泡沫般分裂解體,后代血脈的反抗也被平定,最后退出歷史舞台。
歷史上的功過成敗何其多,但從民族角度來看,瓦剌這個非正宗的廣義蒙古族卻讓自己的民族濃墨重彩,也先更是打破了非黃金氏族不能稱汗的蒙古傳統觀念,成為了蒙古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非黃金家族出身的大汗。
(圖文無關)
薩囊徹辰.蒙古源流[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白翠琴.瓦剌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