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各路以清宮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大多數人都對清朝較為了解。
而其中那段九龍奪嫡因將皇權爭斗的血腥與深沉彰顯得深入人心,是許多清宮劇中濃墨重彩的一部分。
而作為九龍奪嫡的勝利者,雍正確實是個勤勉踏實的好皇帝。
但正因他的幾名對手各有千秋,也有人稱道如果康熙傳位于他,清朝很可能成超級大國,八國聯軍或許不是威脅。
在康熙時期的繼承人之爭當中,從來不缺少有才干的候選人。
就像那句話所說:「大部分皇位繼承人選搖擺不定,是因為實在挑不出有能力的兒子,只有康熙恰恰相反」。
而也只有康熙時期的皇位爭奪能夠稱得上九龍奪嫡。
這九個兒子放在其他任何朝代都是皇位有力競爭者,但偏偏遇到了與其能力不相上下的眾多兄弟,大家又有著同樣的目標和野心,也就難免一場廝殺了。
這場爭斗中,皇子們除卻要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之外,也要注意如何不引起皇帝的猜忌和懷疑。
畢竟如果兒子表現過于突出,一度掩蓋了皇帝的威名,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任憑這個兒子再有實力,也會被皇帝厭棄。
雍正本人的確表現得足夠讓康熙放下戒備。
皇子時期的他有鋒芒有見地,又立場堅定的支持太子,看似對太子心悅誠服,實則忠心于康熙。
太子經歷幾次廢立之后,雍正也從康熙的態度中看出了端倪,并沒有出現在為廢太子東奔西走四處求情的人群中。
太子之位空缺,其他皇子蠢蠢欲動,八阿哥更是憑借手中的資源上下活動。
但康熙并非一般的皇帝,他早已將八阿哥的所作所為看在眼里,也明白這個兒子的野心。
康熙欣賞有目標的皇子,但不能接受八阿哥四處拉攏,甚至逐漸越界。
而與八阿哥相比,當時的雍正就表現得十分「平庸」。
他自稱是閑人,推崇道教,不僅不在朝堂上和兄弟們都紅了眼,還表現得十分大度,頗有手足之情;
對待康熙也恭恭敬敬,至誠至孝,從不表現出渴望染指皇權的樣子,因而獲得了康熙的信賴。
雍正的帝位來之不易,攻心者為上,想要獲得皇權,就要尊重、敬畏皇權,或許這就是他的制勝方針。
但,只要是競爭就一定有輸贏,這并不代表其他兄弟沒有做皇帝的資本。
因此也有人暢想,如果換成十三皇子胤祥接任康熙,清朝會不會就是另一種結局呢?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作為皇帝,面對眾多優秀子女一定有更為偏愛的人選。
胤祥就是兄弟當中較為受寵的一位。
雖然出生時間較晚,位置也是比較尷尬的「第十三個兒子」。
但胤祥也很受康熙的看重,在他青年時期的12歲至22歲,這10年里康熙不論去哪都會帶上他。
除了喜歡帶上十三皇子之外,有任何軍機要務,康熙也喜歡交給胤祥處理。
結果自然不必多說,從康熙十年的信任就能看出,胤祥的辦事作風是絕對符合康熙的價值取向的。
而這其中,的確有胤祥揣摩圣意而順勢做出的方案,但更多的是在長期陪伴康熙左右而慢慢養成的習慣和風格。
除了做事風格有張有弛之外,胤祥還精通騎射。
曾在一次獵場巡游中手持利刃殺死老虎,這樣的勇猛和果決讓人贊嘆。
滿清是在馬背上奪取的天下,能文能武的胤祥自然就成了康熙眼中的紅人。
甚至康熙還戲謔的稱呼自己這個兒子是「拼命十三郎」,可見康熙對胤祥的看重。
奇怪的是,在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時,胤祥也被波及到,還被囚禁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對于其中緣由,歷史學家們也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
而在胤祥失寵后,康熙開始選擇輪班讓皇子隨從出游,胤祥也在其中。
直到雍正即位重用胤祥,這位清朝歷史中第9位鐵帽子王開始大放異彩了。
在康熙身邊的那些年不是虛度,職責在身的胤祥表現極佳,無論是西北的軍事、水利水務、禁軍管理、軍需籌辦……
就連外來的傳教士如何妥善安置,他都能處理得井井有條。
性格小心謹慎的雍正可以毫不顧忌的給胤禛以職權,也會多次在臣子們面前表現出對胤禛的依賴和感謝。
雍正時期的胤祥與其說是一位賢王,不如說是一個全能王爺。
就是再挑剔的人也找不到胤祥辦事的缺失和遺漏。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胤祥是清朝唯一一個不必避諱帝王姓名的臣子。
雍正特許本已經避諱改為允祥的胤祥重新改回「胤」字,這樣的寵愛在整個歷史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胤祥的才能不容小覷,那麼如果他當上皇帝又有什麼不同呢?
胤祥與其他皇子相比,最為不同的是他的好奇心。
他尊重西方傳教士,對待他們的時候也格外謙虛有禮,從來不擺皇親貴族的架子。
究其原因是因為胤祥真的想多了解一些西方,多看看世界各國的發展,更想積極學習對方更先進的地方。
在接待傳教士的過程中,胤祥對西方的槍炮子彈格外感興趣。
他也希望能夠將這些先進的軍事手段用在清朝的軍隊中,這些在其他大臣看來稀奇古怪不值一提的東西,胤祥每每見到都如獲至寶。
因此便有人設想,如果是胤祥坐上了皇位,那麼必然會用更加開放、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取長補短。
有胤祥的突破在前,清朝也就不至于吃了閉關鎖國的虧,成了一艘腐朽不堪的大船。
想象只是想象,晚清的失敗不僅僅是軍事力量弱小,更多的是制度的落后。
但歷史總是不斷向前成長的,在封建制度下,無論有怎樣的洋槍快炮都是徒勞,而清朝早已「爛」到了骨子里,并不是一個胤祥就能扭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