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沒棉被,冬天古人是怎麼扛過去的?佩服古人的取暖智慧
2023/07/07

引言

中國應用棉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左右。《尚書》《后漢書》等文獻中都有關于棉織品的記載。

直到宋元時期,人們才終于意識到棉花的諸多優良紡織特性。

元初黃道婆改進捍、彈、紡、織工具,開創了棉紡織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發展。也正是因為如此,棉花迅速代替了麻竺纖維,成為和蠶絲一樣重要的大宗紡織原料。

20世紀50年代,考古人員在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巖船棺出土了一小塊,距今3000多年的青灰色平紋棉布。

即便如此,唐宋年間棉花依然鮮少被人種植。即便是有,也僅見于王公貴族的花園中,供賞玩之用。

或許有人不解,宋朝之前的人們冬天都是如何度過的呢?

一、即使沒有棉被,冬日依舊愜意

其實,早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采用各種手段抵御寒冬來襲了。

比如,他們會相互依偎、來回奔跑,把樹葉或獸皮圍在身上維持體溫。

北京猿人會用火取暖,還會管理火堆、保護火種。

到了宋朝,老百姓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至此之后,人們終于擺脫了用絲、麻或者葛等衣料保暖。

也正是從宋朝之后,古人御寒的手段有了質的飛躍。

在棉花普及之前,大多數人穿紙裘御寒。

所謂紙裘,就是用楮和藤紙等紙張制作而成的衣物。從魏晉到唐宋時期,紙裘一直在民間十分流行。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貧苦百姓遭受戰爭、流離失所,因為沒有布衣御寒,只能就地取材用紙制成衣服保暖。

圖|紙裘

因為紙張的成本低,還極易獲取,所以紙衣才能被廣泛普及。

唐代陸長源《辨疑志》中提到了「紙衣禪師」。很多僧侶平時不著布絲,反而穿上紙衣自由行走。

到了宋代,除了普通百姓和修道的僧侶,很多文人「跟風」穿上了紙衣。

陸游有一首詩寫道:「幸有藜烹粥,何慚紙作襦。」

此外,陸游還有一首詩提到了紙被,即《謝朱元晦寄紙被(二首)》中的一句:「紙被圍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軟于綿。」

圖|陸游

其實,紙被是當時的名產。這種被子是以野生藤條作為原料,再經一系列加工手段,藤條就被制成了紙張。

因為紙被的光澤好、保暖性強,在南宋文人圈中十分流行。

當然,能用上紙被的人大都是像陸游一樣的文人雅士。至于普通老百姓,一般消費不起。

那麼,從宋朝再往前數百年甚至千年之前的古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

以2000多年前的楚人為例。

當時,楚地以如今的湖北省為中心。這正是北方冷空氣南下的主要通道,所以入冬之后的氣溫相比同緯度的東西部都要低1℃至3℃。

歷史上,湖北地區曾達到過零下14℃至18℃的極端低溫天氣。

當然了,當地的低溫天氣與更為嚴寒的北方地區無法相比。但是,楚地江河湖面積廣、濕度大,導致冬季天氣以陰雨潮濕為主,從體感上反而比北方更冷一些。

進入冬至開始,古人便以九天作為一單元,需要連數九個九天。也就是說,寒冷的冬日需要八十一天才能離去。

圖|楚人

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講,冬季養生的第一要素就是吃好。

楚人冬季飲食頗為講究。比如,他們會用鬲或陶、銅鼎等器具炊煮。

這類器具的特點是可以在底下用炭或柴火生火,如此一來,楚人便可在寒冬臘月常吃熱食。

即便到了今日,湖北和四川一帶都會使用爐子或火鍋,品嘗「一滾當三鮮」的美味。

除此之外,楚人還十分愛飲酒。

早些時候,楚漢墓中曾出土過大量的酒具。比如,天星觀二號楚墓的耳杯,謝家橋一號漢墓的耳杯以十個為一束,還有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三魚紋耳杯等。

楚漢人使用的耳杯不僅數量頗多,造型也十分奇特,工藝更是相當考究。

可見,楚人飲酒風氣相當之盛。

冬季飲酒不僅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還能起到抗寒保暖的作用。

圖|耳杯

除了炊煮器具和飲酒之外,楚人還特別喜歡吃姜。

望山一號楚墓和包山二號楚墓以及鳳凰山168號墓中都曾出土過生姜。

從現代防病健身角度來講,生姜功效頗多。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早吃三片姜,賽過喝參湯」 的說法。

古人更是把生姜補益強壯之功效與人參相提并論。

無論是姜還是酒都是大熱之物,都可使人體益氣。

除了姜之外,楚地還盛產花椒。

花椒不僅能促進唾液分泌,還能增加食欲。當時在馬山一號墓就出土了很多花椒,其他楚墓中也都能看到花椒的影子。

此外,楚地還非常適合養牛、羊和鹿等動物,這些都可作為楚人的御寒食物。

信陽一號楚墓中就曾發現一只小鹿。當時,小鹿周身用稻草包裹,經考古人員鑒定屬于活殉。

無論是鹿肉還是鹿茸,在冬日食用都可以提高人體代謝強度以及抵抗力。也正是因為如此,鹿肉一直受到楚人的青睞。

圖|楚墓

除了鹿肉之外,楚墓中還曾發現水牛和黃牛骨,還有包山二號楚墓腰坑內殉有一只幼山羊。

無論是牛肉還是羊肉,都有暖胃驅散寒邪的功效。

《國語·楚語》曾記載:「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庶人有魚炙之薦。」

由此可見,楚人祭祀時使用的肉都是分等級的。

比如,天子、諸侯祭牲取自官牧,卿和大夫等使用的祭牲為家畜,庶人則養家畜家禽等食用。

除了常見的肉類之外,楚人冬季還會以豐富的蔬菜和瓜果為食,以達到保溫和降火的目的。

比如,《戰國策》《呂氏春秋》以及《莊子》中都提到了出國特產的各式蔬菜:葵、芥、杼栗和棘等。

再說說楚人御寒的冬裝。

馬山一號楚墓曾出土過一系列冬裝。比如,頭巾、帽、手套、綿袍、綿绔、裙、衣、鞋、襪、衾、紟等。

有一些楚人的衣服樣式一直流傳到秦漢時期,可見楚人冬日御寒衣式頗受人喜歡。

圖|楚人對龍對鳳紋綿衣

楚人御寒的常用品種,屬巾用的最頻繁。

馬山一號楚墓曾出土過一張頭巾,呈梯形,夾層絹質。既可用于下葬時「幎目」,也可用作日常冬日外出御寒擋風。

除此之外,楚人越冬還會用到帽和綿袍。

比如,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對龍對鳳紋袍,面料是淺黃絹刺繡,內絮絲綿。

此墓中還出土了3雙麻鞋。鞋的表面是麻布,里層是草,鞋口和鞋幫都用的錦面,鞋底則用麻線編結。

皮手套是楚人典型的冬季服飾之一。

藤店一號楚墓就曾出土過一雙皮手套,五指分開,用線縫合,皮質十分柔軟。

二、冬日居于室內,古人也有妙招

除了食物和衣物保暖之外,古人還在住的方面頗為講究。

比如,《楚辭》中曾記載「穾廈」一類的建筑,不僅有房屋裝飾,還有墻體用料、地面等設施,都能保證房子在冬日的保暖性。

湖北老河口五座墳3號西漢墓,槨室就是模仿墓主生前住宅而形成的一座雙層多室建筑。

圖|老河口市墓葬挖掘

該建筑不僅有大門和樓台,還有樓梯和大廳。

穾廈中向陽的一間為溫室,冬日時節人們可以在其中小憩。此外,楚人還在建筑中設有地室,兼得冬暖夏涼的優點。

一般來說,楚人在建造宮殿的時候會按照坐北朝南的走勢。如此一來,便可以用日照進行取暖。

室內的土墻會用厚厚的土夯實,還會利用多層屋頂的設計。比如,楚故都紀南城內30號台上就有近1米后的灰白夯土墻。

楚人為了防寒、隔塵,還在屋頂設計了竹制頂棚或樓板。《招魂》中還提到了很多室內墻面裝飾,也能為楚人抵御冬日寒冷起到保暖的作用。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或更早的時候,人們在冬季已經開始使用各種器具烤火。

除了用木柴烤火之外,人們還會利用柴炭烤火的方式。

一般來說,普通老百姓會利用木柴烤火取暖,而上層貴族或統治階級則會利用柴炭烤火的方式。

天星觀二號楚墓就曾出土過爐、漏鏟和碳簍等銅制取暖用具。以漏鏟為例,這是楚人在生火取暖時常用的除炭渣的工具。

圖|碳簍

除了建筑能保暖之外,楚人在就寢時也十分注意保暖御寒。

比如,楚人會在地板上設置木床和臥具。用木床可以隔絕地氣,進一步防止濕氣滲入體內。

包山二號楚墓就曾出土過1件木折疊床,在床上還有幾床草席,上面還有一床已經腐敗的絲綿被。

除此之外,楚人睡覺的時候還會使用竹枕。枕頭內外兩側都有錦緣,里面還有絹。馬山一號楚墓就曾出土過1件竹枕,上面還鑲有舞人動物紋錦。

在這座楚墓之中,還曾出土過3件凹口衾。

所謂凹口衾,就是一種又長又大的「衛生被」。除了滿足睡眠時的保暖作用之外,還能預防肩周炎的作用。

楚國貴族除了食用絲綿衾之外,還用到麻絮防寒保暖。

從楚人冬日御寒的面面俱到可見,古人冬日的生活比我們想象得更加細致和追求完美。

圖|楚人被子

除此之外,古人取暖設施還有火塘、火墻、壁爐和爐灶等設施。

其中,火塘是最古老的一種取暖方式。

從半坡和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原始房屋中在門口附近設有灶炕。這樣一來,既能做飯又能取暖。

此外,考古工作者曾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了三座壁爐。

其中,兩座壁爐用于浴室采暖。

還有一處壁爐寬1.2米,縱深1.1米,高1.02米。爐膛呈覆甕形,爐頂呈「入」字形,可產生較大的散熱面積。

秦長樂宮遺址中也曾發現類似火墻的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再包于墻內,與灶相通,可用來取暖。

到了漢代,漢武帝還建過溫室殿。

《西京雜記》曾記載:

「溫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云母)屏風,有鴻羽賬,地上鋪著西域毛毯。」

此外,漢代還有椒房殿。

《三輔黃圖》卷三:「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涂,取其溫而芬芳也。」

圖|椒房殿示意圖

三、貴族和黎民百姓,取暖方式各不同

到了唐朝時期,為了抵御冬日嚴寒,無論士庶都減少了戶外活動的時間。

即便如此,貴族和平民的取暖方式也各有不同。

《開元天寶遺事》曾記載了帝王和貴族冬日的取暖方式:

「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余。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

此外,「楊國忠家,以炭屑用蜜捏成雙鳳,至冬月,則燃于爐中,及先以白檀木鋪于爐底,余灰不可參雜也。」

對于上層階級來說,即便是寒風料峭的冬日,屋內依然溫暖如春。如果去外面欣賞風景,他們還能穿上狐裘或者貂裘保暖。

反觀晚唐時期的貧苦百姓,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好一點的人家,還能用泥盆燒火做飯取暖。條件差一點的人家,只能「手腳生皴」,在寒冷冬日痛苦煎熬。

圖|手爐

根據《鹽鐵論》和《東觀漢記》等史料記載,漢代盛世時,關中地區的普通老百姓住得房子都是用木板搭建的,黃河中游地區的人更是結草為廬。

如果趕上北風怒號,住在屋里的人真的會凍得瑟瑟發抖。

對于富裕人家來說,即使沒有棉被,還可以用綾羅綢緞填充絲綿御寒。而普通人家只能用葛麻填充蘆花、柳絮或者茅草。

同樣是被子,但是御寒效果可謂天差地別。

對于上層階級來說,一件獸皮棉衣或者是取暖的「湯婆子」,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可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很多御寒保暖的器具真的消費不起。

圖|白居易

要知道,宋代時期汴京城一秤木炭的價格就要二百文,而同樣的價錢能買六斗大米。

如此一來,真的就能理解白居易筆下賣炭翁的辛酸。

結語

直到元朝年間,棉花終于開始大規模種植。

到了明朝,帝王更是用強制手段普及種棉花。朱元璋下令,凡是有地的自耕農,必須留一塊地種棉花。

若農民不會種,官府還會派專人指導種植。如果有農民違反規定不種棉花,還要面臨牢獄之災。如果種好了,還會有稅收獎勵。

就這樣,明朝只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將棉花普及到全國各地。

從前甚為奢侈的棉衣和棉被,也終于進入了普通百姓家中。

到了明朝末年,官府僅向菲律賓一國就出口上萬匹棉花。到了清朝時期,每年向沙俄賣棉花的利潤就高達一百多萬盧布。

參考文獻

《國語》

《開元天寶遺事》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