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開封,有一座著名的景點,名為「天波楊府」,熟悉楊家將的觀眾不難猜出,這處景點是以楊家將為背景修建的。
這是因為皇帝為了表彰楊家將的忠烈,而在楊府門前修建了一座天波樓,后世便將楊家將的府邸稱為「天波楊府」。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并非和我們從小說中得知的那樣,北宋時期楊家將的代表人物其實只有三人,而且是祖孫三代,分別是楊業、楊延昭以及楊文廣。
在這三人之后,楊家將仿佛消失了一般,再也沒有大將誕生,這又是為何?其實這與宋朝時期的「國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原因。
楊家將的第一代是楊業,他本是北漢的將領,在北漢被宋朝滅亡后歸順,被朝廷委任為刺史,為楊家將在宋朝的崛起奠定了政治基礎。
楊業歸順宋朝是在公元979年,此時宋朝雖然已經建立,但是國家尚未穩固,還需抵御遼軍的進犯,在這樣的背景下,楊業便作為宋朝的將領,參與到了對遼軍的作戰中來。
一年后,楊業在戰爭中大敗遼軍立下軍功,從而被皇帝賞識,楊家將的名聲也是從此刻起開始傳播。
不幸的是,楊業沒有看到楊家將大放異彩的時刻,公元986年楊業在陳家谷口英勇戰死,死前手刃百名遼軍。
楊業的事跡傳回朝廷后,受到了皇帝的褒獎和肯定,并追贈其官職,而且他的名聲也傳播四海,就連遼朝也為其修建廟宇以示紀念。
楊業死后,其子楊延昭繼承了其父的風范,在戰場上所向披靡,曾多次殺得遼軍棄馬而逃,還曾斬下遼軍將領的首級,深得宋真宗仰仗器重。
楊家將的名號,也是在楊延昭這一代時,成為宋朝的「馳名商標」。楊延昭一生戎馬,幾乎始終身居戰場前線,于1014年五十七歲時去世。
楊文廣在一些文學著作中被認為是楊宗保之子,其實他是楊延昭的第三子,也是楊家將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
年少時,楊文廣就承蒙父輩蔭補為官直接進入朝廷禁軍,后因平定起義有功而升遷,進入范仲淹的麾下。
相比于祖父和父親,楊文廣并沒有在對遼軍作戰上建立軍功,而是在對戰西夏軍隊時有所建樹,曾大敗西夏,換得了短暫的和平。
公元1074年,七十五歲的楊文廣在出征路上病逝, 自從他死后,楊家之中再也沒有出現一個能夠與楊業祖孫三人相媲美的將領,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家將也逐漸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其實,楊家將的沒落,從楊文廣時期便初見端倪。如今我們搜索楊文廣的資料,可以發現對于他的記載,中間存在很長的「空白期」。
根據資料顯示,楊文廣出生于公元999年,但是涉及到他參與征戰的記錄,時間點卻往往在1050年之后,如1052年隨狄青討伐儂智高、1068年大敗西夏等。
此時的楊文廣都已經年過半百了,那他的前半生在做什麼?其實這很好理解,因為楊文廣年少的時候,正值宋仁宗在位時期,而宋仁宗在位時的北宋,是難得的和平時期。
宋仁宗于1022至1063年在位,這四十年期間,北宋與遼國保持了和平,邊境鮮有戰事,以至于到了「四十二年不識兵矣」的地步,在這種和平的局面下,楊家將這類武將自然也就沒有了施展之地。
而缺乏實戰的結果就是,將士們的實戰技能下滑迅速,楊家將也不可避免。在這種局面下,士兵們的訓練逐步減少,而楊家將也因為沒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逐漸從強盛走向沒落,最終在楊文廣死后,徹底歸于平寂。
之所以說楊文廣是楊家將的最后一位代表,是因為他出生時,宋遼還交戰不斷,因此他受到了嚴格的訓練,并沒有失去楊家將的本性,但是后期長達四十余年的和平,也使得楊家放松了對后代的培養,進一步導致了楊家將的沒落。
其次,雖然說楊文廣是最后一位楊家將,但是他的才能與父輩相差甚遠,不足以擔起重任,這一點從他的官職多為副職就可見一斑,所以楊家將衰敗,可以說是必然的。
除去楊家將自身的原因外,宋朝素來重文輕武的政策,也是導致楊家將沒落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原因。
宋太祖趙匡胤自身就是武將出身,陳橋兵變后,登上帝位的趙匡胤便對武將心生顧慮,擔心軍中出現「第二個趙匡胤」,為此他成為皇帝后,頒布的許多政策都是重文輕武,這也成為整個宋朝沿用百年的「國風」。
建國之初,因為遼朝的不斷進犯,所以對于武將的抑制還并不明顯,畢竟還得仰仗他們在前線作戰保家衛國,但是到了宋仁宗時期,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從建國到宋仁宗即位,一共過去了六十余年,在這期間涌現了許多名將,比如有著「北宋初期第一名將」之稱的李繼隆,還有功臣曹彬等,戰時北宋朝廷需要武將去建功立業,但是到了和平時期,這些武將就成了皇帝眼中的「候補趙匡胤」,對于武將的打壓便回到了日程上。
在這種背景下,任你是多麼有名的武將,在戰場上建立了多大的軍功,都會被無情地打壓,而且越是建功越多、聲望越高的武將,受到的打壓越多,楊家將作為國家的「馳名商標」,又怎麼會躲得過去?
總的來看,楊家將的沒落絕非偶然,而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而宋朝這種重文輕武的「國風」,也為日后的災禍埋下了禍根。之后岳飛抗金時,就是因為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占據主流,致使宋高宗將岳飛召回,導致宋軍戰斗力直線下滑。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楊家將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如果楊家將誕生在漢武帝或者是唐太宗時期,想來必會是另一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