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前61個無頭石人,千年來無法解釋,卻在1971年解開
2023/07/25

大唐盛世,萬邦來朝,這是一個直到今日都有無數人回味和向往的時代。

而大唐帝陵,就是我們回望輝煌歷史的最好媒介,但武則天墓千年以來一直有個無法解釋的謎團。

那就是墓前的六十一個無頭石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這個千年之謎卻被兩位農民陰差陽錯解開。

一墓雙王的奇墓

陜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峽工程」之稱。

在位于西安西北的梁山主峰之下,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武則天,一對夫婦、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事情。

中國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為陜西省第一批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又將它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幾十年來,各級政府不斷撥專款進行整個陵園的維護與修葺工作,到2004年底,乾陵已接待國內外游客3800萬人次。

然而,今天人們在乾陵司馬道下車,能夠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體渾然相融的皇家陵園,地宮在哪里,陵寢又在哪里?幾乎所有的訪客都帶著一連串的問號悵然而歸。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挖乾陵不是一天兩天的念頭了。

1200多年間,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

歷史上有記載的乾陵盜墓活動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3次,但是最終都未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聲勢浩大,他曾動用40萬軍隊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到挖走了半座大山,挖出了一條深40 米的「黃巢溝」,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終未得手。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也尚未發現新的盜洞。

至于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在現代考古熱潮的推動下,發掘乾陵的輿論一直未有停歇。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陜西發現乾陵地宮陵道時,當時的中科院長郭沫若曾向周總理請示進行公開發掘,結果周總理回復:「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2006年,來自乾陵博物館申報的《唐乾陵陵園考古調查計劃》一時間被訛傳為官方發掘,但事實證明那只是對乾陵外圍區域進行考古調查。

2007年國家文物局一語定乾坤———50年內不考慮發掘乾陵。

盡管如此,在乾陵沉睡了一千多年的武則天夫婦睡得并不安穩。

雖然乾陵主體暫時得以安寧,但是對乾陵周遭「旁敲側擊式」的考古一直在進行著。

其實,乾陵就算安靜地坐落在那里,不進行發掘,外圍也有一堆未解之謎等待著考古專家們的解決。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地宮陵道之后,這座埋葬著武則天和李治的乾陵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最為惹人注目的就是墓前的61尊無頭石像。

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整齊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它們看似恭恭敬敬地排列于陵前。這些石像和真人差不多,不過幾乎沒有超過一米八的,全都雙足并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一共61尊。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61尊守陵石像卻全都沒有腦袋。

千年以來,人們對乾陵為何全用沒有腦袋的石像來守陵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誰也沒想到,這個難題居然被兩個農民給解決了。

揭開無頭石像之謎

1971年秋末的一天,陜西省乾縣瓜婆嶺村的兩位村民正在田間勞作。

雖然夜幕將至,但他們并不感到疲倦,仍然還想再多干一會兒。

他們希望能夠抓緊時間多干一點,勤勤懇懇把莊稼種好,來年換一個好的收成。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要收工回家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了。

突然,一位村民的鋤頭碰到了地里一塊堅硬的東西。最初他們以為是埋在地里的石頭,可是當他們挖開泥土時,發現泥土下并不是什麼堅硬的石頭,而是一顆雕刻精美的石刻頭像。

這讓兩個村民感到非常得奇怪,自己祖祖輩輩都在這里種地,從來沒挖到過什麼奇怪的東西,這個石像是從哪里來的?

大家圍在石刻頭像的旁邊,一位村民說:我們不會是撿到什麼大寶貝了吧,會不會是文物!

這兩位村民的家就在乾陵所在那座山的腳下,所以他們自然對乾陵的石刻群雕很是熟悉。

看這個石頭像很眼熟,乾陵上面又全是沒有頭的石像,大家一合計,感覺很有可能是乾陵的。

隨后他們又叫來了一位村民,決定一起抬著石刻頭像拿到縣里的文管會去。

村民們認為,文管會里的都是專業的人士,他們肯定能知道石刻頭像的來歷。

不久之后,他們就到了縣里。

進入文管會,說明來意后,工作人員看著他們抬過來的東西,也感到很是驚訝,于是立馬通知了領導。

這次來,接待他們的就是有著豐富考古知識的文管會干部。

他第一眼看到這件石刻頭像立即便興奮了起來,直覺告訴他,這件石刻頭像有極大的可能是來自于乾陵中的61座無頭石像。

乾陵的石人像雕刻得大多都是比較壯的,他們的肚子基本上都被雕刻得比較大。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研究院王世平說,「那個時候的古代人啊,把這個出來的肚子呢,不覺得難看。他們覺得這是一個男子漢應該有的體型。」

這件石刻頭像的雕刻手法,和那61座無頭石像很是相似。

這61座無頭石像為什麼沒有頭部,這個問題多年以來讓考古工作者頭疼不已,現在有了一點線索,當然要立即重視起來。

文管會的干部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后是一宿都沒睡好,就想著要是能揭開無頭石像的謎題,那可是了不起的大發現。

于是,第二天的一大早,天還沒有完全亮起來,文管會的干部就急急忙忙和村民來到了61座石像前。

他們還帶著那個在地里發現的石刻頭像,準備拿著和那些站著的無頭石像比照一下。

首先對東邊的29尊石像進行對接,沒想到,越對接越感到失望,因為并沒有發現合適的石像,對接到這里的時候,眾人的心都涼了一半。

難道是大家搞錯了嗎?這個石刻頭像并不是這61座中的?

隨后他們又開始對西邊的32尊石像進行對接,終于發現西邊最后一排的一座石像頸部的斷痕與石刻頭像相吻合。

專家很是激動,喊著快快,快把技術人員招來,把這個頭像給安上去!

這尊石像整體身高1.7米左右,胸圍0.65米,不管是從發髻以及面部的八字胡須來看,還是從衣著服飾來看,他似乎都不是漢人,而是來自于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中國古代的衣服呢,都是朝右邊系,這叫什麼呢?右衽,叫做右衽。而少數民族朝左邊,這叫左衽。」

這61尊石人像,大多都穿著圓領袍服,也就是胡服,在唐代上至天子下至普通平民百姓,都會穿這種原來袍服。

「這種圓領袍服,是便于騎馬,它那個底下呢,也就是下擺呢可以分成四片。」

研究人員從61尊石人像所穿的

服飾中發現,在這些石像當中不僅有游牧民族,還有西域以及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這61尊石人像雙手都抱著笏板。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里,就描繪了吐蕃贊普于貞觀十四年派宰相祿東贊到長安進諫唐太宗向文成公主求婚的事情。

畫中吐蕃使者雙手「笏板」,身著錦袍。

此外,乾陵石人像中,有20多人佩戴著「魚袋」,表明他們身居要職。

就在村民們發現石刻頭像不久,有人在乾陵附近又找到一尊臉部非常完整的石人頭像。

考古專家說,「很明顯,他的臉那比較寬,他的兩個顴骨呢,特別高。這是典型的蒙古人種。這種頭型,也就是說,他很有可能是突厥。 這種頭髮呢,髮型呢,說他是突厥人,這個不無道理。」

史書記載,石人像在制作的時候,人物所來自哪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官職、叫什麼,都是刻在了背后的。

距離唐代最近的北宋曾經有官員刻過四塊石碑,將石像背面的人名記在后面,但是到元代時就只剩下三塊了,而且還有殘損,到現在什麼也看不見了。

在唐代史書里記載的這些事跡大多都發生在武則天至唐中宗執政時期,可見這批石人像也是在這個時期雕刻完成,并在武則天下葬乾陵后才被豎立起來。

乾陵石人群像中,慕容諾曷缽是吐谷渾人,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吐谷渾河源郡王,并加封他為烏地也拔勒豆可汗一太宗昭陵前也有他的一尊石像,國名、銜名與乾陵的相同。

由于他深得太宗、高宗的寵信,與唐王朝關系密切,所以兩代皇帝陵前都為他刻立石像以資紀念。

在高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唐王朝的國力是非常之強大的。

周邊少數民族與唐帝國的往來頻繁,很多少數民族首領被任命為唐朝的地方官,同時擔任十二衛大將軍等職。

所以,為了顯示大唐的威嚴,顯示各民族對唐王朝的歸屬,神龍元年唐中宗在埋葬武則天時,將曾在朝廷中任職的蕃酋60余人雕刻成像置于乾陵。

對于石人像頭部的去處,在民間有許多說法,但都不是非常靠譜,多是傳說或者杜撰。

一種說法稱,唐代初年,北方有位突厥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慶,深受部落民族愛戴。

有人雕刻了他的石像立于乾陵,他的兒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后,極為不滿,想要銷毀石像,卻被護陵人發現,被毒打一頓趕出陵園。

他不甘心,又想了一條毒計。

他趁夜黑竄入石像附近的農田大肆踐踏莊稼,卻造謠說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它們的頭,才能免除禍殃。

老百姓信以為真,紛紛沖上乾陵,砸碎了石像頭。

從有關資料分析,番臣像的破壞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

明嘉靖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陜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到11級。

由于地震發生在子夜,人們還在熟睡中,致使80多萬人死于這次大地震。

乾陵就處在震中的位置,相信經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人們對地震的威力也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連鋼筋混凝土的結構都可以化為碎土,更何況區區一些石像。

所以,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為不僅是番臣像,乾陵許多石獸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

專家分析: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

因為當時雕刻采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從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淺色的線條。

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開裂。

研究人員推斷,61尊番臣像一部分毀于那次大地震,除了地震之外,明末清初大動亂期間的戰爭,也是讓石像損毀的重要原因。

期待乾陵珍寶的面世

無論如何,無頭石像的「頭」算是找到了,但是乾陵里面的稀世珍寶,我們卻還無緣看見。

其實,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種說法——「乾陵藏寶五百噸」。

不過在2007年的時候,在「乾陵博物館文物保護、文化研究工作新聞發布會」上,乾陵專家對最近有關「乾陵藏寶500噸」的報道進行了駁斥。

乾陵博物館館長樊英峰認為,關于乾陵墓文物有500噸的說法明顯不科學,不符合文物考古工作的計量規范,文物考古專家從未使用這一說法,博物館人員也不會使用這一說法。

長期致力于唐代帝王陵墓研究和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的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建林說,在文物報道中用「500噸」的概念純屬無稽之談。

雖然里面的珍寶可能沒有外界傳的那麼夸張,但是乾陵前的六十多座賓王像實際上就是唐代多國使節禮朝的象征,乾陵無疑是世界性的文物寶庫。

法門寺出土文物中有西方的玻璃器皿、絲綢、錢幣、金銀器具等,乾陵內肯定會有,并且,作為顯赫的帝王陵墓,陪葬品比普通的民間交流的物品更為珍貴。

墓內文物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東西,具有特定文化含義。

可見,乾陵里面的景象是多麼令人期待,就是不知我們這一代是否有幸見到。

不過對于挖掘古墓,我們還是有著很多的歷史教訓。

1956年,中國文物考古部門曾發掘了明定陵一出土了幾百匹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紡織與刺繡藝術頂峰地位的織錦絲綢,但十分可惜的是出土不久便損壞、變質。

王丹華說:一定陵出土的絲綢我們請來捷克最優秀的專家為其噴涂了一種化學有機液結果全壞了。

所以無論如何就像周總理所指示的那樣,如果沒有充足的能夠保護文物的技術,輕易不要打開陵墓,以免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壞,這對中國的文化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

雖然沒有辦法打開乾陵的地宮,但是其實現在對于乾陵主陵區的考古調查以及現有文物保護已經非常成熟了。

2006年,乾陵被列入「陜西唐陵大遺址保護項目」 后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現有文物保護方案,實現了館藏文物23個安全年和田野文物18個安全年。

從2005年開始,乾陵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對陵園建筑遺址、石雕刻群、陪葬墓區、陵園外圍環境及永泰、章懷、懿德三墓現存原始和復制壁畫的保存現狀進行大量調查工作。

乾陵博物館對永泰公主墓和章懷太子墓墓道現存原始壁畫出現的空鼓、酥松、鹽析等化學病害進行了防治。

對52件彩繪陶俑進行了顯色加固和修復,恢復了壁畫、出土陶俑的原有色彩和圖形,填補了乾陵的科研空白,榮獲陜西省政府「陜西科學技術一等獎」。

不過,我們還是期待著,將來有朝一日文物保護技術更加成熟之后,乾陵珍寶得以面世。

參考資料

《探索發現——乾陵無頭石像之謎》央視網

和珅隨手寫的奏折,字跡都比書法家更勝一籌,作品至今被故宮收藏
2023/07/26
「神劍」被秦俑壓彎2000年,一出土就變直狀,專家:禁止考古挖掘
2023/07/26
2005年,男子借9萬買破袈裟,發現夾層有一物,后拍出6500萬天價
2023/07/26
古代沒有身份證,為什麼青樓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贖身才能走人?
2023/07/26
清朝嬪妃被寵幸后,為何都怕太監「揉屁股」?一按白忙了
2023/07/26
清朝「作弊衣」火了,用老鼠須寫了6萬字,考生如何作弊?
2023/07/26
朱元璋姓「朱」,百姓吃豬肉咋辦?老朱將「豬」改1個字,百姓:真香
2023/07/25
武則天跟李世民多年未有身孕,為啥和李治卻很快生下六個孩子
2023/07/25
元素周期表清朝才出現,為何朱元璋起的名能聯成周期表?
2023/07/25
朱元璋臨終前孫子問他:外敵入侵有叔叔,叔叔造反,我該怎麼辦
2023/07/25
朱棣打進南京城,禍害了兩個小舅子,一個被殺,一個棄之不用
2023/07/25
乾隆微服出訪,被一副對聯難倒,卻被路邊的一個乞丐,隨口對上
2023/07/25
古代歷史上兩位使用方天畫戟的人,一位遺臭萬年,一位卻名垂千古
2023/07/25
明朝皇后的墓里,出土十一雙高跟鞋,古人真是又愛美又潮流
2023/07/25
明武宗30歲時死于豹房,豹房是一種什麼場所?為何會讓女子恐懼?
2023/07/25
古代妃子下葬時,為何要堵住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2023/07/25
柏鄉之戰:朱溫285位將帥被俘,2萬多士卒被殲,因李存勖有一名將
2023/07/25
中國第一不腐男尸,全身赤紅口含玉印,手持閻王告地書
2023/07/24
清明上河圖:一篇文章帶你了解畫中的爆炸細節
2023/07/24